English

老味道 新机遇:旧书业的百年

2006-01-07 16:46:00 来源:博览群书 万 宇  我有话说

旧书的老味道如同旧时月色,回首向来处,岁月的滋味、追忆的怅惘、淡淡的忧伤与甜蜜在翻开旧书页时神秘开启,而且这种真实的触感使岁月成为发黄变脆的页面依然清晰,依然有着重量与质感。在如今网络日盛、

信息发达的科技阳光普照之下,这点幽微的月色更显得别致与难得。

但对于整个的旧书业而言,情调固然值得留恋,生存问题仍是关键。中国旧书业绵延千载,历代记述文字不断,在感性抒发、情调滋生之外,以冷静的眼光审视中国旧书业的发展,扎扎实实的系统爬梳文献,对于日渐衰微的旧书业无疑是更为务实与负责的态度。因此,我也更为看重徐雁教授厚重的《中国旧书业百年》对于中国旧书业行业的意义,这其中不仅有沉甸甸的岁月,更有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对这一行业的温情与致意。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但在为百年旧书业“记”往,而且也在研究旧书业的“开来”,关注旧书业的现状,思考旧书业的前景。“百年”之后,路在何方?这是一个时隐时显地贯串全书的精神线索与忧思。这种忧思与热情不仅局限于书本,在现实生活中,徐雁教授也是一位为古旧书业的保护与发展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的热心人士,在他的著作《故纸犹香》中就有关于建设南京市的仓巷和朝天宫地区为古旧书业文化区的议案,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区别于之前关于旧书业的笔记体著作或是旧书经眼录类的经验记录,作为第一本关于中国旧书业的史书,《中国旧书业百年》有着鲜明的特色。选取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百多年来的时间段,具有典型意义。对于中国旧书业来说,这一个半世纪,处于由私营向公私合营、国营转制的典型阶段,是变化最剧、损毁最烈、教训最多、感慨最深,因而也是最典型、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旧书业史千年历程的浓缩版。著者以百万字的篇幅,分为九个单元,依次叙述了百余年来燕京旧书业和江南旧书业的风貌,记述了近代以来中国旧书业,尤其是北京和江南旧书业的变迁史,披露了近现代以来因内忧外患所造成的七大“书厄”,回顾了太平天国劫火、帝国列强侵华、清末民初动乱、日寇侵略抢掠、中华古书外流、线装旧书化浆等近现代惨痛书厄,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文革”大厄;同时也记录、颂扬了先贤为抢救、保护古旧书刊做出的巨大贡献,回顾了叶景葵、郑振铎、阿英等有识之士在社会动荡岁月,保护和抢救中华典籍文献的义事壮举;并对旧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改革开放以来振兴旧书业的种种努力尤为关注。最后冷静剖析了“救救旧书业”的呼声中掩盖着的行业症结,探讨了挽救、保护和复兴中国旧书业的可能之策。

该书被评论者誉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近现代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历史和经营业态的原创型学术专著”,有着鲜明的学术特点。首先,该书厘清了“古旧书业”与“旧书业”的概念,表述科学、规范。长期以来,我们探讨图书流通体系往往只注重新书流通,事实上,健康、完整的图书流通体系应该包括新书流通、古旧书市场以及拍卖市场等多方面市场流通渠道。以经营古书、善本书、旧书及过期报刊资料为主的古旧书业长期在图书流通体系中受到忽视,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明显。而“古旧书业”的概念与“旧书业”的概念也往往被混用。真正的古旧书店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指古老罕见有文物价值的书(被称为珍本书,在我国被称为善本书),被称为古书店、珍本书店、古董书店,所售图书文物价值高,价格也较高。又可以根据经营情况分为三类,一般的古书店,专业古书店,通过邮购买书的古书店。另一类则是经营英文中所说的“used-book”,被称为二手书店或是旧书店,一般为人们阅读过因各种原因削价处理的图书,所售图书的价格更加合理。著者将其研究范围设定在“旧书业”范畴之内,在概念上相当明晰,又将其行业性质定义为“旧书业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依傍文化学术的脉络而得以绵延发展。作为一个依附于知识阶层的行业,它历来是文人学士在知识领域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和除旧布新的重要文献渊薮,也是历代爱书人和藏书家借以生长、成长乃至长成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尚未形成为文献信息中心的权威系统时期,对于文献交流通道不够宽敞、信息传播技术不甚发达的中国人来说,它还担负着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知识集散枢纽的功能”,表述相当中肯、有见地。

该书在于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也颇有特色。作者自陈“著作者爬梳文献史料,考察旧书态,前后历时三年又半。野外考察之风尘,伏案纷披书刊之劳形,挑灯夜录文字之勤勉,徘徊雁斋冥思之苦情”,“运用中国文献学方法研史求实”也正是作者的追求。大量关于中国旧书业文献的重新发掘,文献学方法的使用,使这本著作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启示作用,提供了大量的文献线索。著者本身就是南京著名的藏书家之一,所收藏书范围也在于“关于书的书”,该主题图书的大量收藏、研读、消化使得其中的文献资料数量、类型丰富。大量史料、回忆文章、散文、随笔,海内外的资料汇集其中,不论是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历史资料中发掘史料的寂寥时光,还是在冷摊小店中寻寻觅觅的身影,在每页正文下密密麻麻的注释与解析当中都得到了印证。全文引用的各类文献不下2000种,是对上个世纪中国旧书业资料的全面整理和解读。

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著作把握了“述”与“作”的关系。因为大部分的材料未经过前人的整理,尽可能保持原貌将其公布于众多研究者及关注者的面前,“引用”无疑是最为科学的方法,著者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意在存真,这种文献学的基本态度值得推荐,尤其是对于那些未经开垦的学术处女地,谨慎地存真,提供尽可能多的研究线索远比大刀阔斧地立论发表新说更有价值,也更见沉潜的功力。著者在存真的前提下,编织、处理文献也相当有巧思,按照相关主题汇集众人所谈,针对引用的言论谈自己的看法,智慧的文思随处可见。即使注释,也并非著录文献出处那么简单,而是就注释的作者、文字或是主题生发开去,就所读所感所得及相关文献做简要的解释、评论。有的注释篇幅有百余字,读来很是亲切与过瘾。在注重书面文献的同时,著者也同样重视“活”的文献,为准确把握历史,实地踏勘公私旧书市场,访问数百位知情人,这些活的资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都是无尽的宝贵矿藏。爬梳文献近万种,南北奔走全中国,无论是在北京琉璃厂采访、潘家园淘书,还是在江南随着旧书店老板走访民间旧书集市,著者的努力化做这些丰富翔实的材料,为我们勾勒出关于中国旧书业的百年图景。著者的宏大构想也不仅限于此,撰写一部《中国旧书业史》是他的宏愿,如今这部《中国旧书业百年》是最先完成的部分。

延续著作关于中国旧书业的忧思,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旧书业如何发展也是笔者相当关注的问题。旧书业在二十世纪末遭遇困境,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近半个世纪来的惨重毁损使得古旧书资源短缺。二是经营人才匮乏。三是经营体制,公私合营之后,将古旧书业纳入集体以至国营体制的结果,导致古旧书业日趋萎缩、丧失活力。如今,这种映射旧时月色的古老行业迎来了新机遇和崭新的发展契机。随着中国文化界对旧书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民间藏书风气逐渐回暖,书话类著作大量出版,藏书爱好者密切关注,培育了相当良好的市场需求。一个不断生长的旧书行业有机体需要自由宽松的市场,只要有民间的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的供给,并且会在调整和磨合中逐步形成稳定的源头活水般的良性供求关系。而且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古旧书业的经营模式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古旧书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采取了先进网络技术的专业古旧书商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古旧图书的拍卖市场也越来越活跃,电子商务的出现扩大了古旧书贸易的客户,从而带动了古旧书贸易额的大幅上升。图书被公认为最适合网络营销的产品之一,交易简便,成交率高,运送便捷,营运成本低。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被吸引到网络交易中来,网络市场受到了不断的重视,各种古旧书拍卖活动,网上旧书交易的上升势头不减。“淘”书人可以直接上网采购图书,古旧书业经营者可以直接以零售价卖给读者。竞争更为激烈,电子书目信息服务商也加入了这一竞争。

无论互联网给古旧书业带来何种影响,古旧书业将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交易市场。事实上,国内各大都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私营旧书店,以及蓬勃发展的网上旧书交易,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其中的佼佼者,经营规模正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国有古旧书店纷纷改制,正在进入与新兴私营旧书业竞争的行列。

一代有一代之文献风物,一代有一代之机遇挑战,“旧时月色”中那种“一窗昏晓送流年”或是“手倦抛书午梦长”的悠远意境渐行渐远,求真的史家识见,务实的发展态度,方是振兴中国旧书业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期待更多像徐雁先生这样敬业求真的史家著作,对亟待整理的中国旧书业史料进行整理研究,也期待务实的业内人士能抓住时代机遇,促进行业发展与探索,共同打造属于网络时代的中国旧书业的发展前景。在“老味道”中寻求“新机遇”,在老行当中感受时代气息,也正是我喜欢《中国旧书业百年》的原因。

  (《中国旧书业百年》,徐雁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9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